《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了西汉时期,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卦象,即64个卦,每个卦由六个爻(由阴爻和阳爻组成)构成,代表宇宙中的各种情况和变化;另一部分是卦辞,即对每个卦的解释和指导。
《易经》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在哲学、文化、宗教、政治、军事等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读书会选用了由高永平撰写的《图解易经》,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将前人对《易经》的研究会于一炉,适合各种基础的读者阅读。以下小编选取《易经》中两个角度和大家分享阅读心得。

易经中的东南西北与现代地图上的方向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观察视角和文化背景不同。易经的方位系统是基于古代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考,而现代地图的方位系统则是基于现代地理学和实际导航的需要。两者虽然在方位排列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各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

1、观察视角的差异:在易经中,方位是以南为上,北为下,东为左,西为右来排列的,这与现代地图上北为上,南为下,西为左,东为右的排列方式相反。这种差异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在绘制方位图时,是以面向南方(即“面南背北”)的方式来确定方位的。古代把南视为至尊,宫殿和庙宇都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这种方位观念体现了古代的宇宙观和社会文化。
2、文化背景:易经中的八卦符号分别对应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自然地理事物,与八个方位对应起来,是最早的地理方位坐标。易经的方位系统反映了古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宇宙观。例如,先天八卦中北为坤(地),南为乾(天),东为离(火),西为坎(水)。
3、哲学思考:易经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并强调阴阳的相互转化。易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定位,更是表示了宇宙间阴阳之气的流转。易经中的方位标识了宇宙中阴阳的平衡和和谐,是一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易经》中的10句名言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解释:这句话意味着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应当效仿天道,不断自强;大地宽厚,君子应当效仿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包容万物。
2.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解释:这句话阐述了阴阳的交替变化是宇宙的基本原理,能够继承并发扬这一原理的是善,而能够成就这一原理的是人的本性。
3. 生生之谓易。
解释:这句话表明《易经》中的“易”代表着生命的不断生成和变化。
4.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之后才能畅通无阻,这样才能长久。
5.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解释:这句话讲述了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提问来明辨事理,用宽容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指导行动。
6.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解释:这句话告诫人们,即使处于高位也不应骄傲,处于低位也不应忧虑。
7.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解释:这句话意味着同类的事物会聚集在一起,不同的事物会自然分开。
8.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解释:这句话描述了《易经》中宇宙生成的过程,从太极到两仪,再到四象、八卦,最终决定事物的吉凶。
9.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解释:这句话鼓励君子见到善行就要学习,犯了错误就要改正。
10.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根据时机来决定行动或停止,这样道路就会光明。
以上这些名言体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