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下午,黄浦区图书馆读者俱乐部文学沙龙活动在我馆九楼如期举行。2006年5月28日黄浦区图书馆文学沙龙正式成立,至今整整18个年头。活动伊始,沙龙负责人李桃根老师感慨发言,回顾往昔的同时也感谢全体文友们18年来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付出。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携手共进,把我们黄浦区图书馆读者俱乐部文学沙龙越办越好,历久常新!
此次文学沙龙活动主题:《用胶卷丈量长城》。有幸邀请到了摄影家郑伯庆先生为大家分享一个摄影者走在长城上的思考。1943年出生的郑伯庆老先生已经八十一岁高龄,儿时的他总是听着母亲哼唱《长城谣》而停止哭闹或是进入梦乡。长城到底有多长?从少年到青年,这个问题也一直萦绕在郑先生的心里。

三十年前,郑先生第一次踏上长城。当他站在长城的残墙边面对一片废墟,耳边一阵轰鸣,眼泪夺眶而出……这声音像是一位垂暮老人发出的悲鸣,这眼泪是追忆、是失望、是爱憎,又不完全是。这城、这墙,仿佛一位残疾的悲剧英雄,昭示着长城的沧桑,让他看到了我们民族蹒跚的步履。一种发自内心深处对长城的强烈情感,一种出于当代摄影人的责任促使郑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用相机记录长城!用胶卷去丈量长城!就此,便有了他的万里长城摄影行,也和长城结下了三十年的不解之缘,郑先生是唱着《长城谣》走完了一万二千华里的明长城,用照相机摄下了他的“长城谣”。
三十年里,郑先生历经了长城的春夏秋冬和雨雪风霜。在老龙头迎接过旭日;在嘉峪关沐浴过晚霞;在烽火台上留住过月色;在敌楼中仰望过蓝天。感受着长城的温暖,把握着长城的脉搏,分享着长城的悲欢,体验着长城的心酸。三十年里,郑先生沿着长城的城墙行走,每当举起照相机拍摄的时,心情却是五味杂陈,因为长城展现的是一座宏伟建筑的灵魂,是一片地域山川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悲壮历史的灵魂!作为一个现代的旅行者,万里长城的摄影人,郑先生从阳光灿烂的长城走进了历史深处,走进了扑朔迷离的阴影中,越走越远,越走越深,越走越悟……这里能鲜明地显露我们民族的本性,这里能深刻地展示中华民族那雄浑博大、忍辱负重的精神!郑先生走长城、摄长城三十年,拍摄长城照片万余张,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把记忆装订成册,让万里长城的影像复述历史,为时间立言,把骄傲留给我们的后代,把自豪留给我们民族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