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图书馆-少山读书会∣《围城》
发布时间:2024-04-01

永远的经典,说不完的《围城》。少山读书会在成立之初就阅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时隔多年再次阅读,且邀请到电影人梁山导演、杨仲文先生一起参与“从小说到电视连续剧——《围城》的台前幕后”活动。

即便没有读过《围城》,也听过这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拿到书时,草草翻过,感觉讲的差不多也是这样。第一段感情,就在故事开头,在回国的邮轮上,男主方鸿渐与鲍小姐一段电光火石的爱情,激烈且短暂,而又草草结束。第二段感情,方鸿渐与苏小姐,男博士与女博士,看着门当户对,实际则充满着设计与套路,这段感情若是多些真诚,一定会有不同结局。第三段感情,与唐小姐,看起来是全书最美好的一段爱情,双方互有好感,方鸿渐似乎变回了青涩少年,约一次晚饭都会坐立不安,下班早早去饭店等候,就连听到门口脚步声都会胆战心惊。这样一段看起甜蜜美好的爱情,因为一场误会,再也没有见面,满是遗憾。第四段感情,是看似普通的孙小姐,他们一起从上海到湘西三闾大学赴任,关系也是同事,却最终走到了一起。

婚后开始幸福的生活了嘛,当然并没有,两人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小说在大吵一架后,方鸿渐独自回到空无一人的房间,流着眼泪,和衣倒在床上,思绪回到五个小时前,他们还没有吵架,他在下班路上想着以后要多对孙小姐好,孙小姐在家等着方先生回来吃晚饭……在思绪中结束。

看到这,似乎可以轻佻的指着结尾说:呶,婚姻就是这样子。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现实的婚姻中不免有摩擦,摩擦不是悲剧,摩擦只是调味品,摩擦不断恩恩爱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围城》讨论婚姻的部分,在我读来是在讨论枷锁,无形的枷锁逼人就范并且持续束缚。杨绛先生在表达围城主旨写,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然而现在婚姻已不再是围城,婚姻有明确的门,有明确的进出途径以及规范。两人愿意今后一起生活可以进去,返回了可以出来,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使人生更加幸福的方式,枷锁已越来越轻。

围城更深的主题是“关乎人生,关乎自由”。一个“留洋博士”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梦幻开局,面对社会种种规范,层层枷锁,他试过反抗。人人都想自由,但是你真的能承受住自由的代价嘛,很难的。

有形的城,即便是紫禁城,总有门,总还有办法进出,这样的围城不可怕。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困自己的城,无形,无门,却又结结实实困住自己。因为无形,无人可救。然而却因为困的是“我”,问题也就变成了,我要如何冲破自己的枷锁,以获得自由。

读书可能是这样一条途径,读书可向外探求,获得新知。也时也可向内寻求,真实的自己。当你在问,我是谁的时候,就是在寻求自我,自我的定位以及价值。当我们能想通想要什么的时候,迷茫也会少,当看到前路与我想要的路不同时,每个人都在走这条路,平坦舒服且好走,但是终点,非我所求,我能坚定说不。我想走另外一条路,那边终点有我想要的东西,于是大家都劝,那边不好走的时候,都是碎石要划破脚,一起来这边我们互相照应……然而,我有目标,每走一步便前进一分,难走就慢一点,小心点,再说路好不好走重要吗,对吧,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去的地方是那边。

心有方向,围着的城也就开了口,祝愿我们,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