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由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黄浦区图书馆主办的“阅美黄浦 美育课堂”系列活动之“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殷商甲骨文的来龙去脉”讲座在黄浦区图书馆9楼举行。
本场讲座的主讲人韩志强老师是上海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甲骨文世界记忆专项基金理事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黄浦区非遗项目“上海细拓”传承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说起中国甲骨文的发现史,可以大致分成两段:1899年之前和之后。之前,河南安阳地区发掘出来的带有甲骨文的龟甲片被当做“龙骨”,大量售卖给药材铺。1899年,晚清官员和学者王懿荣在自己的药里面发现了这种奇异的“龙骨”,认为上面的图形文字应该是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很有价值。于是他大量收购,并将其作为古董收藏起来。
之后,上海的罗振玉率先正确判断了甲骨刻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他将甲骨文的拓印和解读集结出版成书——《铁云藏龟》《殷墟书契菁华》等,成为研究甲骨文字必要的典籍。
另一位甲骨文字学的奠基者王国维也和上海紧密关联。王国维先后在上海生活了近15年,1917年他首次缀合甲骨成功,开创了甲骨缀合的先河,拼接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商王世系卜辞。

讲座现场,韩老师为大家展示和解说了甲骨文写成的十二生肖,同一种生肖还有不同的字形(异体字)。最后,韩老师为到场的每一位读者朋友们书写了生肖甲骨文,大家直呼收获感满满。

从今年3月开始,贯穿全年,以每月两期不同主题的线下美育公益讲座等形式,把艺术与文化之美带到市民读者的身边。
后续活动信息及参与方式,请关注“黄浦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报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