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场∣“阅美黄浦 美育课堂”: 《中国植物志》:17世纪一位波兰博物学家眼中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3-07-25

7月23日上午,由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黄浦区图书馆主办的“阅美黄浦 美育课堂”系列活动之“《中国植物志》:17世纪一位波兰博物学家眼中的中国”讲座在黄浦区图书馆9楼举行。

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桑林老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

讲座一开始,桑林老师带我们先领略了原版《中国植物志》的风采。这本书1656年出版于维也纳,目前全球仅存20本左右。为了推进中文版的编辑和出版,她亲自来到徐家汇藏书楼,看到了珍贵的原著。书的封面由羊皮做成,书脊上有精致的竹节装饰,扉页是一副波光粼粼的水拓画作品。最特别的是,由于当时印刷条件所限,所有彩图插画的涂色部分都是手工描绘,因此每一本书的色彩、运笔都是独一无二的。

1644年,32岁的波兰博物学家卜弥格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后直至1659年去世,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便与中国的物产、国运紧密相连。卜弥格三次往返于欧洲和中国,在中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与他的传奇人生相匹配的,则是他来华期间编撰、绘制的大量科学著述,涉及中国的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首次将中国传统的科学与文化成果系统性地介绍给西方人。

《中国植物志》全书共收录了29种植物和动物,桑林老师挑选了其中几种和大家一起细细赏析。

卜弥格1644年抵达澳门,之后主要在海南等中国南方一带活动,因此书里记录的植物大部分生长在热带。这种被卜弥格称为“臭果”的水果是哪种热带水果呢?有读者说是榴莲,其实这是“番石榴”。“因为它的香气过于强烈,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它散发出臭味”。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动植物的外观特征,还写了它们的药用价值和生长习性,对17世纪的欧洲了解中国的动植物有很大帮助。

《中国植物志》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奇幻之作。在这本博物学著作中,卜弥格用拉丁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菠萝、桂皮、生姜、松鼠、麋鹿等,每一种均配有彩色图版,画面生动,色彩绚丽。

《中国植物志》的另一个传奇之处在于,首次出版后,卜弥格将它献给了当时的奥地利主教、热爱博物学的利奥波德,希望以此为契机搭建起欧洲与南明朝廷的友好邦交。因而,这本书的意义便不仅仅是“西方人所写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书籍”这么简单了,它更是17世纪中国与欧洲友好往来的一件重要的见证物,向几百年之后的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卜弥格被称为“中国植物知识西传的开拓者”。在后人为他写的传记中,这样概括他的成就:在欧洲,不论十七世纪还是十八世纪,都没有一个植物学家能够像卜弥格那样,根据自己在中国的实地考察和经验,撰写和发表过什么东西。

在这次的讲座上,桑林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17世纪,观看了来华博物学家卜弥格的传奇人生,并一起赏读了他的这部令人惊叹的《中国植物志》,最后,我想以作者在本书前言中的一句话结尾“这整个中国的土地是多么美好,那里的大自然比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慷慨和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