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由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黄浦区图书馆主办的“阅美黄浦 美育课堂”系列活动之“常善救物——国营青瓷鉴赏与收藏”讲座在黄浦区图书馆9楼举行。
本场讲座的主讲人王海平老师是民间收藏家、国营青瓷收藏爱好者。喜欢收藏艺术的市民读者们参加了活动。
一开场,王老师先为大家定义了什么是“国营青瓷”。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为了获得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外汇资金,1957年7月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要恢复祖国五大历史名窑生产(即官、哥、汝、定、均),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的指示,有关部门兴举国之力,分别于1959年和1961年在浙江龙泉和江苏宜兴试制并恢复烧制了达到宋代青瓷品质的产品。
至80年代,两地青瓷厂的年产量分别达到千万件以上,并外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由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龙泉和宜兴两家国营青瓷厂烧造的现代青瓷产品,被收藏爱好者冠名为“国营青瓷”。
瓷器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最早烧制出的瓷器是青瓷。尽管瓷器作为收藏的一个大类为大家普遍接受,但青瓷收藏却属于小众,“国营青瓷”收藏更是小众中的小众。
从2000年收藏第一件国营青瓷至今,王老师已经有3000多件藏品,1000多种式样。说起自己开始收藏的机缘,王老师说,那是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一件南宋青瓷藏品,其“釉面如玉”的质感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从喜欢收藏的朋友那里得到了第一件国营青瓷之后,便开启了这趟小众的收藏之旅。
为了寻找心仪的藏品,王老师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寻找国营青瓷的身影。在各地古玩市场淘宝的趣事,引发现场观众们的会心一笑。他说:“有时候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得到一件藏品,而是在藏品背后的故事。由一件国营青瓷作品引发的种种故事,既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又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
最后,回到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上“常善救物——国营青瓷鉴赏与收藏”。“常善救物”出自《老子》:“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国营青瓷是时代留存下来的独特记忆,尽管可能并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或者具有很大升值空间的艺术投资品,但在爱好者的眼中,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收藏的魅力,通过收藏,了解历史、丰富精神、惜物惜人。